安排合理的工作節奏,才能保障職涯永續發展。
在我還不擅長掌握開發進度的時期,我經常在專案一開始就猛加班,試圖超越原本計畫的進度。我這樣做,並不是為了應對過度樂觀的開發時程估算,而是經過幾次專案經驗後發現,無論開局如何,專案的後期幾乎都會陷入緊急狀態,所以想要提前存一點緩衝時間。
這樣自主加班的結果,使我負責的專案「看似」都能準時交件,但這準時交件的背後,其實都是因為我提前加班。
然而,很快我就發現,這種工作方式無法持續。幾輪專案過後,我的健康出現了問題。每次加班完成的進度,也常常因為生病而前功盡棄,把超前的進度一次吐回去。
於是我向前輩分享我的煩惱,他給了我這樣的建議:「除非萬不得已,否則絕對不要加班,因為加班是最後一招。如果你常常把最後一招拿出來,那你真正發生事情的時候,就沒招可以用了。而且專案時程本來就不可能估得準,也沒有人會期待那個時程會完全準確。如果你一直加班去掩蓋問題,最終炸掉了,也沒人會同情你。」
雖然專案時程難以精準預測,但試圖依靠加班來解決所有問題,短期內帶來看似的「進度超前」,但其實是透支自己的健康與精力。
長期下來,不僅影響個人健康,還可能導致工作效率下降,或是因為過度疲勞,而犯下低級錯誤,最終反而會拖慢進度。加班應該是應對特殊情況的「最後一招」,而不是常態。
你的技術能力決定你是否能進入這行,而是時間管理能力,安排合理的工作節奏,才是真正決定職場走多遠的關鍵。如果用錯誤的方式努力,只會加速自己的職業倦怠,最終提早 Burn out 而已。
帕金森定律(英語:Parkinson's law),是由英國作家 Cyril Northcote Parkinson 提出,最早出現在1955年《經濟學人》中的幽默短文中提到:
Work expands so as to fill the time available for its completion.
這句話的意思是:工作會自動膨脹,直到填滿所有可用於完成它的時間。因此,無論我如何在任務的早期透過加班來增加可用時間,最終這些預留的時間都會被填滿,並不會實質加快進度。
「時間箱」(Timeboxing)這個名詞來自於敏捷式軟體開發,出現在 James Martin 所寫的 《Rapid Application Development》書中,概念說是:你分配一段時間來執行某項計畫好的任務,並在這段時間專心執行任務。當時間到時就停下動作,並衡量你是否完成任務。
這方法的核心目的是在有限的時間內專注工作,避免浪費時間在過度精雕細琢或無效的細節上,進而提高效率。